因為在Kiki Smith那篇裡一下提到許多人名

就藉這個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

這幾件讓我回味無窮也沉思良久的作品

從誰開始好呢? 嗯 就從最容易接受容易了解的好了





Pipilotti Rist (佩佩羅蒂‧瑞絲特), 瑞士人, 1962年生

目前居住創作於蘇黎世與洛杉磯



I'm not the girl who misses much / 1986 / 5 min.



夠直接了當的作品吧~~! 第一次看完簡直要笑死我, 雖然臉上斜線也很多條

影片中Pipilotti邊自唱邊哇哇叫的歌是約翰藍儂的"Happiness is a Warm Gun"

只是她把其中一段歌詞 She is not the girl who misses much 改成 I'm not the girl who misses much

我想這件作品想傳達的想法應該非常好懂, 所以就不再多做解釋

至於最讓我欣賞的地方, 在於Pipilotti的幽默和聰明

她懂得如何四兩撥千斤, 以最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

挑戰傳統價值和權威


再放一件(有點小聲喇叭要轉大聲一點)


Lullaby / 2002 / 5 min.



哈哈哈, 很讓人無言吧

不過她不是第一個做臉貼玻璃的人, Bill Viola早在70年代就實驗過了

當然Bill大師作出來的東西氣氛跟Pipilotti是完全相反...

真的很欣賞她, 率性(雖然有點三八), 聰明, 精力旺盛, 一往直前





Martha Rosler (瑪莎‧羅絲勒), 美國人

居住創作於紐約, 曾受邀參加2004台北雙年展




Semiotics of the Kitchen / 1975 / 6 min.


也是一件讓人看完會傻眼的作品, 但藝術家的智慧和幽默感卻同時令人會心一笑

我不是藝評, 所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

女性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專司做飯的角色, 走不出廚房

Martha 於是利用這個定位, 藉由解說她再也熟悉不過的廚房用具

表達並大聲說出女性長期被壓抑限制的挫折與不滿


附帶一提

看錄像作品有一些思考點可以切入, 拿這件Semiotics of the Kitchen來說

為什麼是在廚房? 為什麼藝術家要用這麼誇張的方式介紹廚具? 我們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 快樂? 憤怒? 沮喪?

試著多問自己一些問題, 它們都會幫助你更加了解一件作品





Marina Abramovic (瑪麗娜‧阿伯拉莫維奇), 1946生於南斯拉夫

被尊為行動藝術之母, 網路上有段關於她的介紹我覺得真是再貼切不過

"...那麼瘦骨嶙峋﹐一個他媽的全不在乎自己被刀刺了多少遍的女子"



Art must be beautiful. Artist must be beautiful / 1975 / 50 min. 及 13 min. 兩版本
影片請點連結


相較於前兩位藝術家, Marina的作品就顯得嚴肅許多

在這件錄像中, 她一邊瘋狂像要自毀般雙手梳著頭髮

一面口中不停重複兩句話, "Art must be beautiful. Artist must be beautiful"

這其實也是一間相當直接了當的作品 一方面讓人深思那兩句話所代表的意義和價值觀

也同時讓人自問, 究竟是怎樣的社會壓力與扭曲價值

要將人這樣逼得歇斯底里, 走投無路

我在網路上找不到完整版的, 只有短短節錄

但這樣的行為不斷進行50分鐘, 真的很嚇人


最後還有提到一位Cindy Sherman

懶了不想講了

啊~~~~我要在下下禮拜一之前交出完整的論文草案

總共要寫14頁, 頭真大

看來以後就不能在這裡想寫什麼就花多久時間寫什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lan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