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在打包家當


我的東西很少, 除了一張書桌幾張椅子一個書架等簡單傢具外

少到幾乎可以跟剛來紐約時一樣

用兩個大行李箱便全部裝完

當然這大部份要歸功妹妹在美國的多年經驗

"東西越少越好, 這樣搬家才方便"

於是三年下來幾乎沒買什麼東西

這樣簡單的生活, 我很喜歡


然而我發現一樣特別的東西 -- 書

那些關於藝術史的, 藝術評論的, 藝術賞析藝術分類甚至藝術字典的

從前當自己剛踏入藝術這個領域, 並急切地想了解藝術究竟是什麼時

曾買了不少這類的書來看, 仔細地看

甚至像準備考試般, 用紅筆畫上重點, 還背下來

到國外後也繼續讀了不少

因為在學校上現代藝術史的課, 藝術評論的課


結果是, 我逐漸感到

這些東西對我, 在創作上

一點幫助也沒有

甚至在各方面來說都一樣, 沒什麼幫助

那沒幫助的情況, 就像一個獨居的上班族

下班後回到住所, 習慣性地打開電視機

接著就跑去做別的事, 吃飯, 休息, 洗澡, 睡覺

那些東西, 就像是那台電視

於是我便趁這次機會, 將書整理好

全捐到圖書館去

上課時老師發的講義, 與抄的一疊筆記

則全部送去回收, 再生資源

以後也不會再特地買這類書籍來看


也許這些東西在某個我所不知道的領域裡, 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不過對我來說, 這種種一切

評論, 脈絡, 歷史, 歸類, 解析...

在過了某個階段後, 便紛紛自動剝落了

那並非刻意丟棄, 而是我走在這條路上

自然而然發生的一個過程

就像物種在進化的過程中會自動遺棄沒有作用的器官一樣

而我的藝術生命, 也在我尚未察覺之前

便先替我捨棄了這一切束縛


除非書本有辦法教人

體驗現實生活

體會真實生命

不然我們其實根本無法從書中學到

"藝術是什麼, 什麼是藝術"

然而, 現實生活的體驗

真實生命的體會

卻一定得自己親力親行, 才有辦法真正明瞭

書本對此能做的極其有限

所以多半只能流於知識的匯集, 或資訊的整理

也許藝術分解開來, 能成為知識

但知識的堆砌, 卻只能成為知識

知識的堆砌, 永遠無法成為藝術

因為藝術來自生命, 來自生活

而非知識


就這方面而言, 學校

其實跟書本差不多

所以到了研二下學期, 我一直想從學校的課業裡逃走

因為我發覺我根本什麼也學不到

老師們什麼也沒法敎

當然, 他們都是各領域中的佼佼者

而在傳授學生們知識與技術時, 也都不遺餘力

但兩年下來, 卻不曾有任何一位老師

曾跟我們分享, 在創作, 或接觸藝術這麼長一段時間後

自己得到, 對生命的體悟, 對人生的體驗, 與自然的關連

或對於創作這個行為的心得, 歷程

這些真正能啟發我們

與滋養我們藝術生命成長的關鍵


於是離開學校後一年, 我揮揮手

放下老師, 放下知識, 放下書本, 講義筆記

只留下關於設備操作與程式技術的部份

但這些部份, 每分每秒都在變化

每分每秒, 都在推陳出新

於是幾年後, 今日所留下的

也終將被捨去


而我要走的

是一生的藝術之路

我將一路, 向

自己的生命

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rlande 的頭像
    farlande

    On the Other Way

    farlan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