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因為經濟衰退一片哀鴻遍野

甚至連冰島這樣一個福利好年所得世界第四高的國家

在一轉眼間居然快破產

一定有很人很好奇也很納悶, 奇怪

為什麼前一陣子好像世界上還有數之不盡的資金

怎麼一夕間就全消失了?

簡直像從來都不曾存在過一樣


是某個極厲害手段狠眼光準的個人或集團將這些資金全吸乾了嗎?

也許有一部分是. 但真正的事實

就跟大家心中的疑問一樣

其實, 這些看似充斥市場的資金

打從一開始就沒存在這世界上過


那麼

那些曾經佔據大家心目中很重要一塊的資金到底是是什麼?

其實只要學過商的人都知道, 那裏頭

除了少部分是真正存在目前, 眼睛看得見的鈔票外

其餘都是未來才會出現的鈔票

既然是未來的鈔票, 它們當然不是錢

既不存在這世上, 也無法被花用

可是大家都想用啊! 因為手邊的錢永遠都不夠

那怎麼辦? 明明就不存在的東西

要怎麼讓它變成存在? 甚至還能花用?

很簡單

只要大家相信它存在, 它就真的存在


好, 這個前提成立了

大家都相信未來的鈔票存在於現在這個世界上

可是那只是大家在心裡這麼想

實際上它還是沒有個形體讓人可以眼睛看到手摸到

於是, 這些未來的鈔票

目前暫時以其他型態流通在市面上. 那些是什麼?

就是所有個人, 銀行與企業彼此間債務與承諾的總和

這些債務跟承諾, 全部都是未來的鈔票

舉幾個例子

貸款是個人或企業尚未實現的未來所得

目前這些所得並不存在

股票的價值來自投資人預期將來能經由買賣股票或從公司的獲利中分紅

目前這些利潤並不存在

可是大家相信它們就相當於金錢, 也因此

你拿一張上面有你簽名的白紙(貸款契約,也就是你對銀行承諾的未來鈔票)

銀行就把它變成現金給你

公司在市場上出售影印店一張一塊錢印出來的紙(股票,公司對投資者承諾的未來鈔票)

你會願意拿你手中的現金去買它

現代經濟就是如此建立在眾人願意相信的信心上

才得以順利運作的成果


也就是說, 市場上所謂的資金

只有一小部分真正是貨幣

它們的數量通常是相對固定的

其他部分則都是人們對未來的信心

很詭異吧

那這些信心又是如何轉變

才可以在固定數量的真正貨幣中

創造出好像不斷在增加成長的資金?


簡單講

大家因為相信自己放在銀行中的存款在未來可以全數取回

而將錢存放在銀行

銀行則相信來借錢的人或企業將來有能力可以償還

也就是相信他們將來至少可以賺得和借款金額相同的收入

於是將他們未來的所得借予他們現在使用

在上面的例子裡, 我們假設

大家存在銀行的現金存款是1000元

銀行則從其中借出800, 給需要資金的貸款者

自己保留200, 讓存款人隨時領用

那麼, 對整個市場而言

就產生了總共1800元的資金在流通

(存戶覺得自己有1000元存款隨時可以領來用, 借錢的人手邊則有800元現金)

但實際上真正存在的錢也不過是最原始的那1000元

多出來的800是啥? 是借款人將來要償還的貸款

也就是他們還沒到位的未來所得

但未來所得代表時候到了一定會賺到嗎? 當然不一定

所以更簡單講, 這800元

就是前面所說人們的信心 -- 相信這800元會在未來某段時間內被創造出來

這整個價值創造過程的專有名詞, 就叫貨幣的乘數效果

它是各國中央銀行用來影響經濟的一項強有力工具

當然上面的例子漏洞百出, 不過目的只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大致了解


景氣好, 大家信心都堅強的時候, 一切沒問題

而且只要有新存款

這800元還會以相同方式不斷被製造出來

變成1600, 2400, 3200...

但只要發生一點變故讓大家信心動搖

像因為景氣變差, 貸款人賺不到800元來還

銀行因此產生損失, 進而讓存戶不再相信銀行有能力付出自己的存款

開始不斷將錢從銀行領出, 那慘了

因為這時只要存款人要求領回超過200元的金額

銀行就要立刻宣布破產

所以為什麼冰島要凍結英國人在冰島各銀行裡的存款?

因為那些銀行根本沒這麼多錢讓英國人領

大多數的存款都被拿去借別人或投資股票基金花光了

為什麼歐盟國家政府要提出擔保, 保證每個銀行存戶要領錢時都可以領到

因為要維持大家對銀行的信心, 不去擠兌

把錢繼續放銀行裡, 讓銀行可以繼續經營

不致倒閉


至於股票, 則和放在銀行的存款類似

投資人把錢藉由買股票交給公司

讓公司因此有資金去從事投資生產, 創造更高價值

不過股票比存款更加複雜, 同時風險也更高


以上都是很普通的經濟學概念. 那

造成這次世界經濟大衰退的罪魁禍首次級房貸

又是怎樣的東西?


我們知道一般銀行借錢給人金額多寡的依據是信用

也就是看這個人有多少還錢能力, 來決定要借他多少錢

償債紀錄不佳或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

信用等級因此被評為低, 也很難在銀行借到錢

不過有商人看上這個族群

成立借貸公司, 大力向這些人促銷房屋貸款

為了讓這些既沒儲蓄又沒本事還錢的人可以毫不猶豫地借貸

商人又設計出種種優惠, 比如一段時間的優惠利率, 免付頭款

甚至告訴你, 要是最後還不出錢

就把房子賣了拿來還. 這樣既能不花分毫白白享受豪宅

轉賣時房子說不定還因為漲價, 可以賺上一筆

再狠一點, 拿借錢買來的房子做抵押再去貸款

一點本都不必花, 手邊還可以有源源不絕的錢可用


一般腦袋沒想那麼多的人, 聽到這樣誘人的誘惑

哪有不心動的道理? 反正美國人的消費習慣本來就是沒錢就借來花

於是這種針對次級信用族群的房屋貸款立刻紅透半邊天

借貸公司不消一會兒就把錢都借光了

之後這些商人們為了分擔風險, 怕將來有可能錢會收不回來

於是找上投資銀行, 也就是名聲如雷貫耳的美林, 高盛, 雷曼兄弟之流

將這些貸款契約設計成債券出售

讓買這些債券的人共同分擔錢收不回來的風險, 貸款利息則大家分著一起賺

這種依於金融商品(如前面提到的房屋貸款)而加以設計出的金融商品

就是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它本身完全不代表任何資產

最初被發明的目的是用來避險

但就有那種所謂聰明人想到要把它拿來套利

回到原來的例子, 那些華爾街的金融金童們

於是開始了一連串錯綜復雜完全買空賣空的生意

期間又發展創造無數種新型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參與者也從一開始那些專門從事高風險投資的投資銀行

擴大到保險業, 各種各國政府基金, 他國金融企業, 甚至一般大眾

每個人都在獲利, 未來看似一片光明

可是不要忘記, 這些五花八門金融商品共同的命根子

從來沒變過, 也一直都是

最初的那些次級房貸


這樣一路繁榮數年後, 事情終於起了變化

幾年前, 大家手頭一堆錢要買房子

房屋因需求大增而價格暴漲, 建商看有利可圖

開始拚命開發土地蓋房子, 只是這種需求總有飽和的一天

總不會有太多人有興趣買幾十棟房子然後每天換著住吧?

於是在大家都有房住後, 新房便乏人問津了

建商不甘心花大把銀子蓋了房子卻用來養蚊子, 因此自然而然降價求售

房地產因此終於開始不景氣, 房價不但下跌又沒人要買

結果房屋貸款人因而付不出貸款(他們本來就屬於較沒能力償債的族群, 加上房子又賣不出去, 或只能賣一點點錢)

放款公司因為收不到錢一一倒閉

那些衍生性金融商品則因此產生虧損風險大增, 價值一落千丈

手頭一堆這種東西的各大銀行和保險公司也不得不相繼公佈巨額損失

造成自己股價大跌, 進而拖垮整個股市

投資人信心崩潰

完蛋


這場世界級歷史性的精采荒謬劇

就在當大家不再相信未來的鈔票可以真的變成鈔票時一舉進入高潮

經濟開始全面性大衰退

原本充斥市場中不斷膨脹的資金泡泡終於在脹到不能再脹時突然破掉

大家問錢跑到哪裡去了?

錢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懂嗎?

現在只是打回原形而已

當然那些經濟學家商人企業家財工人員全不是傻蛋

一開始他們就都明白這箇中風險. 只是

在景氣一片看好又利益當前不賺白不賺的情況下

誰管那麼多? 反正睜隻眼閉隻眼

有問題, 時候到了再說


只可惜

真正時候到的時候, 說什麼

都已經太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lan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